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于1991年,是国家面向电力能源建设,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在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电介质材料、结构、性能、表征及其应用,电气设备及其智能化,电力设备绝缘系统及其寿命管理,电工电能新技术及应用。
自2003年以来,实验室针对电力设备电气绝缘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协作项目,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经费突破亿元;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2项,授权发明专利17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逾两千篇;科研成果转化显著,代表性成果新增利润超过20亿元。实验室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主办国际会议12次,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有228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实验室已形成多学科融合、勇于创新的科研群体。有固定人员57名(研究人员53名,技术人员3名,管理人员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1名,“千人计划”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全国教学名师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名。此外,还有双聘院士3人,资深教授6人以及客座研究人员83人,站内博士后11名,在读研究生626名。
实验室研究设施完备,系统、科研条件处于国际上大学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63年高教部和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和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强度部门开放实验室。1990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1995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1997、2003、2008和2013年四次以良好的成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实验室着重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材料力学行为表征与评价 (2)表层材料性能及表征 (3)高性能材料及其应用 (4)严酷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
实验室的总体研究方向和特色是:以力学性能为主要指标的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即着重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服役行为及其与制备工艺、成分、结构、性能等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服役条件下材料的合理力学性能评价指标和判据,并将其用于指导获得最佳服役效果的材料成分设计和制备工艺技术。研究重点为:根据材料的服役行为和使用要求,提炼表征材料基本属性的性能参量,研究恰当的评价方法和判据指标,把握材料成分、组织和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检验并反馈于材料设计和工艺优化。
实验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1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
实验室多年来科研成果丰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了以国家973计划项目和863计划重点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科技项目,获得了以Nature、Science论文和三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代表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等多项奖励。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0篇,其中影响因子3以上的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在成果转化方面,突破了多项制约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技术瓶颈,新增产值累计40余亿元。
|